美食

3大餐桌風格對比+5款必學擺盤技巧,讓好友告別晚宴更有溫度

星光之下,餐桌化身最後舞台
在台北中山區的RAW餐廳,晚霞透過落地玻璃灑落在一張由工作室Studio Buh以台灣扁柏雕琢的長桌上,木紋宛如山稜線條延伸至指尖。餐具選用Iittala白瓷與手工吹製玻璃酒杯,餐巾則以亞麻(Linen)搭配細緻壓折,呈現純粹卻不失層次的素色美學。首道開胃前菜以基隆鮮扇貝佐少許烏魚子泥,色調在深棕木、乳白瓷與淺灰布面交疊間,恰好呼應當晚心緒──對話式的暢談、歡笑裡的酸甜而帶著一絲不捨。這3款餐桌風格輪替出現,從俐落線條到鄉村原木,再到盛放鮮花的雅致,每一種,都在告別時刻刻下溫度。

風格從共食的溫度誕生
「我希望味蕾成為對話的起點」,創辦人江振誠(André Chiang)在2023年米其林指南(Michelin Guide Taipei 2023)訪談中提到。RAW採用「廚桌即舞台」(table au chef)概念,廚師與客人面對面交流,每道菜不只是味覺體驗,更像閱讀一本立體食譜。烤櫻桃鴨胸以砂岩板擺盤,凸顯食材原色;梔子花醬為沙拉增添澄黃亮眼對比;碗豆芽則轉化為蔬菜粉,實踐零廚餘(zero waste)理念。每件食器均來自英國Wedgwood訂製系列,輕薄的瓷質襯托光澤,玻璃酒杯則邀義大利Venini大師以吹製技法微調厚度,杯壁隱約閃爍彩虹光芒。被問及如何將餐桌場域塑造成親密劇場,江振誠笑言,木質刀柄的溫潤弧線與餐巾折痕對話,細節勝過偽裝的繁複,讓微小革命從日常發酵。

品牌的影響,超越味覺本身
在社交媒體(Social Media)與外送服務興起的當下,餐桌更像一場與時間賽跑的秀場。根據2022年Google關鍵字報告,「慢食」(Slow Food)與「共食」(Communal Dining)搜尋量年增30%,顯示大眾渴望重拾人與人面對面的溫度。想打造專屬告別晚宴,不必全盤仿照高級餐廳:試試用深色木盤搭配白色陶瓷小碗,或以乾燥花和蠟燭營造氛圍;擺盤時運用「點、線、面的構圖法」,讓視覺與味覺同步共振;在菜單上備註朋友的綽號或共同記憶,為當下賦予儀式感。透過器物選擇與布置細節,你也能在平凡夜晚,創造不平凡的告別時刻。今天你選的餐具,是不是也定義了你的生活方式?

邀請連結: https://foodstyle.com/join